三年来,株洲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精准援藏为抓手,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深度参与扎囊“四县一区”建设,扎囊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果,社会经济民生等各项指标在山南市 12 个区县中名列前茅。
“三交”篇:心手相牵,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株洲援藏干部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置于援藏工作的最突出位置,将资金和力量向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倾斜,把株洲和扎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双向奔赴,湘藏共育格桑花。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株洲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因地制宜制定了“智力援助、挂职跟岗、专题培训、就业援助、国情教育、文旅推介、区外疗养、异地代培、交往交流、乡村共建”等十个方面的“十个一批” “三交” 工作计划,实现了株扎两地干部群众多层次对接、多批次互访、多领域交流。参与人员既有在职干部、退休职工、村支书,也有老党员、青少年;交流形式涵盖学习考察、挂职跟岗、结对共建、冬夏令营等;交流地点既有现代化的城区、现代高新制造基地,也有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同时,援藏工作队积极探索基层结对机制,挑选5个基层治理好、集体经济强的村分别与扎囊县产业相近的5个村结对,推动株扎干部群众在共发展中共奋斗、在共奋斗中产生民族认同。
文化共融,“卓舞”跃动神农城。2024 年仲夏夜,株洲神农湖畔掌声雷动。株洲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组织扎囊艺术团到株洲进行文艺演出,将非遗舞蹈《卓舞》《黑白氆氇》等极具藏族特色的节目从雪域高原带到神农湖畔,两地艺术家共同唱响湘藏情缘的团结之歌。扎囊素有“氆氇之乡” 的美誉,为了推广氆氇、弘扬氆氇文化,援藏队联合株洲原创品牌—湖南素白服饰有限公司,连续两年在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推介藏族元素服饰。同时,创新性开展 “藏医入湘” 活动,连续两年邀请知名老藏医在株洲医院坐诊,把雪域高原的传统藏医文化和技术引入湖湘大地,极大地提升了藏医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篇:三产融合,共筑高原发展“新引擎”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刚进藏的株洲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就开始思索如何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的问题。在平均海拔 3600 米的扎囊大地上,援藏干部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三千份沉甸甸的乡村产业发展问卷,62个村的调研成果,最终凝练为 “2+1+1” 的产业发展规划。三年间,援藏队先后成功引入中车株所、帕隆藏布等十余家企业,达成协议投资额 20 余亿元。
二产突围,株洲制造铸雪域新篇。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所”)投资兴建,是西藏自治区首个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额达 5 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 30 多亿元。其生产的清洁能源装备可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水利、水务、基础建设等领域,实现了扎囊高端制造业的本地化突破。2024年8月,项目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推介,截至今年7月,企业签订合同71068万元,实现产值6872万元,带动扎囊本地就业 20人。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中车株洲所联合广东能源集团与2025年3月中选西藏扎囊县罗堆村50MW光伏治沙项目,总投资2.4亿元,成为西藏首个“光伏+治沙”示范项目。
沃土生金,现代农业织锦绣画卷。西藏绿之源、戈壁田园、西普农业、江平生物等现代农业企业在雅江北岸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并成功取得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备案;纳兰生态投资 3000 万元打造集种植、加工为一体的高原菜籽油产业;域香食品科技投资 2000 万元建设集产品研发、深加工于一体的青稞豆腐和畜禽产品生产线,成为西藏首家青稞豆制品企业;珍藏农业投资 1500 万实施 “藏品入湘、湘品进藏” 商贸物流工程,成为湖南省第一个援藏农产品销售联盟平台。如今,湘赢辣椒、雪域圣果、雅藏传奇芦笋、青稞豆腐等农产品已成为扎囊高原特色品牌,共同见证着扎囊从传统农牧向现代产业的华丽转变。
文旅焕新,沙漠公园引流量密码。招商引进帕隆藏布公司,建设和运营西藏首个国家级沙漠公园—扎囊沙丘艺术公园,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娱乐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西藏旅游的 “网红” 打卡地;投资 5000 余万元打造的桑耶寺、西普休闲农业、桑普村农文旅融合示范圈,让这个传统旅游热点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
民生篇:枝叶关情,共托扎囊人民“幸福梦”
三年来,援藏工作队共投资9996万元,开展了 18 个民生项目建设。在桑耶文旅示范园里,在县医院的智慧病房中,在乡村卫生室的崭新设备前,处处闪耀着援藏人的初心。
医者仁心,雪域高原的生命守护者。累计争取资金 4000 万元用于升级县中心医院集中供暖、高压氧仓等设施,并完成村级卫生室改扩建。2022年8月,西藏疫情暴发,援藏干部全员冲锋一线,与藏族同胞并肩作战。2023 年 11 月,在援藏队的协调推动下,“株扎医保直通车” 贯通两地,藏族群众在株洲就医可即时结算。这项首创的改革成为山南市 “放管服” 改革的一大亮点,让雪域高原的民生答卷充满温度。2024 年 11 月,扎囊县人民政府与株洲市中心医院签订医疗合作协议,扎囊县中心医院成为株洲市中心医院第一家省外医联体医院。这不仅开创了医疗援藏 “政院合作” 的新模式,也是跨省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新突破。45 名医疗专家跨越三千里山河,开展首例腹腔镜手术、骨科植入术等新技术 200 余例,更通过 “云万里” 远程诊疗平台,让藏族同胞在家门口就能连线湘雅、中心医院的专家。
教育火种,格桑花下的知识之光。2024 年 9 月,株洲首个西藏 “代培班” 在株洲市景炎中学开班,迎来首批 40 名扎囊少年。他们在这里学习机器人编程、诵读《沁园春・雪》,班主任老师在寝室贴上唐卡壁画说:“株洲是你们的第二个家”。与此同时,援藏队还积极改善和提升扎囊本地学校的环境与设施。三年来,共有 16 所村级双语幼儿园和中小学得到新建或提质改造,有株洲市幼儿园、荷塘区钻石幼儿园等4所幼儿园分别与扎唐镇幼儿园、扎其乡幼儿园等幼儿园签订结对共建协议,让扎囊学生能在与株洲学生相似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就业筑基,湘藏连心的幸福桥梁。“株洲的车间里能听见雅江的回响”。2024年“组团式”赴湘就业欢送仪式上,扎囊青年达瓦次仁将青稞酒洒向大地,身后是第3批整装待发的赴株队伍。三年来,株洲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创新构建“全要素支持、全渠道发力、全链条服务、全平台覆盖”的就业帮扶体系。由株洲市人社局协助成立了“一对一”工作专班,与在株就业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即时沟通,优先推荐、安排培训等系列服务;与荷塘区、天元区、石峰区人社局签订就业援藏框架协议;在长城计算机、天易科技城等地挂牌成立“山南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示范基地” 10 余家,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藏族同胞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近三年,共开发就业援藏岗位5300余个,召开6次全县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座谈会,举办4次区外就业招聘会,实现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和农牧民群众区外就业192人。
幸福家园,文旅织就的小康画卷。桑耶镇是扎囊县所辖 5 个乡(镇)之一,因桑耶寺而闻名,但镇中心面积狭小,公共设施不完善,制约着当地发展。株洲组经过实地调研、专题论证,为桑耶镇量身打造了 “集镇中心人居环境整治+文旅示范” 工程。积极支持企业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样板,将当地历史文化古迹、休闲农业基地和农耕文化体验串联起来。青石板路连接着千年壁画与现代农业观光园,非遗《卓舞》从桑耶寺跳到桑普村的星空帐篷营地,扎囊的油菜花海与株洲的醴陵陶瓷在抖音直播间 “梦幻联动”。2024 年扎囊县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150%,真正做到 “让神山圣水变成金山银水”。
人才篇:薪火相传,共育雪域振兴“生力军”
人才聚,则事业兴。株洲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在两地探索干部人才交流工作,大力推行人才“引进来”“走出去” 政策,助力扎囊破解人才瓶颈。
“小短援” 书写大情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来什么” 的原则,由株洲市选派特定领域专业人员赴藏开展短期援助。三年来,株洲市已选派招商、发改、卫生、医保、人社、住建等领域 20 名 “小短援” 人才赴藏。“小短援”干部既在招商引资、政务服务等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如推动中车山南清洁能源产业园落地),又帮助扎囊干部在共谋发展中深化民族认同。积极协调县委制定出台《扎囊县“小短援”干部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保障“小短援”干部在扎囊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专技援” 激活内生力。聚焦“技术扎根、人才扎根”两大目标,通过“产业+医疗”双线突破,为扎囊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本土化专业力量,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跨越式转变。在乡村振兴领域,围绕矮化苹果、有机芦笋等高原特色产业,组建“技术攻坚+人才孵化”复合型帮扶体系。技术专家既编撰《矮化苹果标准化栽培手册》《高原芦笋病虫害防治指南》等本土化技术规程,更深入28个行政村开展“手把手”教学,累计培养掌握现代种植技术的“土专家”120余人,建成可复制的标准化示范基地3处。在医疗领域,以“技术输血+人才造血”双轨并行,成功引入腹腔镜微创技术、骨科精准内固定术等20项关键技术,使扎囊县医院外科手术量提升200%。创新建立“1+N”导师制,由株洲三甲医院专家与本地42名医护骨干结成“成长共同体”,通过远程病例研讨、手术实况直播、跨区域轮岗实训等方式,实现医疗人才自主培养闭环。三年来,扎囊县医院门诊量增长135%,复杂手术本地实施率从不足15%跃升至52%,县域就诊率突破75%。此外,株洲市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通过远程会诊、学术联合体等形式持续赋能,20余名扎囊医护人员赴株进修,真正实现“培养一批骨干、带动一个学科”。援藏队用智慧与情怀,在雪域高原留下永恒的“株洲印记”。
一次援藏行,一生高原情。从湘江之畔到雪山之巅,株洲援藏干部用执着与坚守书写了圆满的“援藏答卷”,在广袤的雅砻大地上写下了“扎根边疆,株梦高原”的无悔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