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七秩时光,西藏巨变。
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饱含深情的题词,传遍了城市乡村、雪山草原。
对于西藏的发展建设、民生冷暖、生态保护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系统谋划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广袤高原,走进西藏,听听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看看这片土地70年的沧桑巨变。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防护林(2020年6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奉献的故事
“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就没人了!”父亲的这句话,卓嘎和央宗记了一辈子。
玉麦乡隶属西藏山南市隆子县,位于中印边境。
1995年之前的几十年里,卓嘎、她的妹妹央宗及父亲桑杰曲巴,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居民。
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至今,卓嘎依然记得父亲翻箱倒柜找出平日里做衣服用的红黄布,精心裁剪,手缝国旗的场景。
父亲告诉她们:“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
那一天,境域面积3644平方公里的边陲玉麦,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为了守边,桑杰曲巴自1960年玉麦乡成立起便担任乡长,一干就是29年。1988年,卓嘎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在乡长任上一干就是23年。
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赤子情怀。为了家国安宁、国土完整,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了最神圣的使命。
这是奉献者的底色。
1994年11月29日,当孔繁森因公殉职时,身上仅有两件遗物——8元6角钱和他去世前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如今,阿里烈士陵园,孔繁森墓旁,一簇簇红柳坚韧挺拔。
1954年,当11万军民修通青藏、川藏公路时,近3000名修路人员,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了进藏公路永恒的基石。
正是有了无数默默的奉献者、舍身忘我的奋斗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建设者,短短70年,西藏实现了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进步。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他们,就是“老西藏精神”的缔造者、实践者、传承者。这精神,在赓续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