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人民政府
今天是: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专题报道 > 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

雪域群英谱丨卓嘎:做一棵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

2021-07-26 10:39:46 来源:智慧扎囊

编者按:雪域高原西藏,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含氧量是平原地区的60%,极高、极寒、极苦……然而,这里也诞生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老西藏精神”,产生了以“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即日起,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持续推出一批新时代践行“老西藏精神”的模范人物,首期报道的是“七一勋章”获得者、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村民卓嘎。

雪域高原,喜马拉雅南麓,3600多米海拔的西藏隆子县玉麦乡,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雨季和雪季。雨季阴雨连绵多日不见太阳,雪季大雪封山半年多与世隔绝。

1961年出生在玉麦的卓嘎,60年人生里几乎只在做两件事:幼小时,她等待着巡边放牧的阿爸桑杰曲巴回家团聚;成年后,她和阿爸一样赶着牦牛走遍玉麦的山山水水,放牧、巡边。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卓嘎和阿爸走过的玉麦乡上千平方公里的高山峡谷,树上有他们悬挂的鲜艳国旗,树干和石头上有他们刻画的国旗标记……

卓嘎在玉麦乡。

信念——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

玉麦乡,距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却相隔着几座海拔5000多米的大山,长期像一座高原孤岛与世隔绝。

1960年,桑杰曲巴被任命为玉麦乡第一任乡长,从此这个家庭便与玉麦血脉相连。即使在其他人家陆续迁出,玉麦乡只剩下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这样“三人乡”的30余年里,桑杰曲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这是我们国家的土地,这里必须有人来守!

在卓嘎姐妹童年的记忆里,还清晰记得当年阿爸制作国旗的情景。那一天,桑杰曲巴从外面回家,带了几块红布和黄布。“阿爸是要给我们做新衣服吗?”卓嘎和妹妹央宗开心极了。后来,阿爸精心制作出来的,是三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旗,她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桑杰曲巴当年手捧国旗的庄重嘱咐,让卓嘎姐妹终生难忘。

三面国旗,一面挂在了村头最大的松树上,另外两面,被阿爸挂在巡边放牧路上。“小时候,阿爸去放牧了,害怕时,一抬头看到树上的国旗,仿佛阿爸就在身边。”幼小的卓嘎姐妹,对国旗有着特别的情感。

姐妹俩十几岁时,这个家曾经搬到日拉山外的曲桑村。那是一个冬天,小姐妹为离开阴冷潮湿的玉麦感到高兴,阿爸却翻过大山回玉麦去看了几次。从曲桑到玉麦,那时候天不亮出发要走上一个整天,姐妹俩从阿爸的神情中看到了不舍。终于在来年春天,阿爸告诉她们:“国家的土地不能这么空着啊,玉麦必须有人来守!”

于是,仅仅在曲桑村过了一个冬天,桑杰曲巴带着两个女儿又搬回了玉麦。一个父亲、两个女儿,从此一家人支撑起玉麦这个“三人乡”,再也没有离开。直到2001年,桑杰曲巴老人临终前给姐妹俩留下嘱托:“公路修通了,乡亲们也回来了,党的富民好政策越来越多,玉麦一定会变得更好,你们更不能离开,一定要守护好这里!”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桑杰曲巴用他在玉麦一生的坚守,在卓嘎姐妹心中种下了爱国守边的坚定信念。

青年时代的卓嘎和央宗,前排为卓嘎,翻拍于玉麦乡桑杰曲巴故居展览馆。

十几岁,卓嘎开始学着接过阿爸手中的鞭子,开启自己巡边放牧的人生。玉麦的雨季,见不到太阳,却有成群的蚊虫叮咬,有时候还会遭遇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瘦弱的少女没有畏惧,赶着百余头牦牛,走过玉麦1000多平方公里的牧场、密林,一路悬挂上鲜艳的国旗。“牛走到哪里,我们就走到哪里,这里都是我们国家的土地。”卓嘎说,放牧守边,从小就在她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桑杰曲巴年老退休了,1988年,卓嘎接任玉麦乡乡长,妹妹央宗任副乡长,父女两代仍然坚守在这个偏远闭塞的“三人乡”,一直到1996年。这期间,卓嘎一直没有结婚,“阿爸说,你们要是嫁出了玉麦,以后还有谁来放牧守边?我向阿爸发誓,我不会离开这里,嫁就嫁在玉麦!”

1996年,随着媒体报道了桑杰曲巴父女三人的事迹,玉麦发生了两个大变化:一是卓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35岁的她也在玉麦结了婚,二是有两户人家搬迁到玉麦,从此结束了这里长达30多年“三人乡”的历史。

信仰——

共产党人,就要胸怀祖国、为国尽忠

1996年7月,卓嘎光荣地站在了党旗下,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阿爸说,是党领导着我们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让我们有了家,有了土地,有了强大的祖国。我们放牧守边,就是要报答党的恩情,就是要为国家尽一份职责。”卓嘎说,30多年来,自己没去过更远的地方、没见到更多的人,但是从阿爸桑杰曲巴身上,她读懂了什么是一名共产党员:胸怀祖国,为国尽忠。

从阿爸手中,卓嘎接过放牧的鞭子、接过乡长的职务,但卓嘎明白,最重要的,是她从父亲那里接过一个共产党人为国守边的忠诚和责任。

玉麦乡,拥有3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80余公里的边境线。卓嘎天刚亮就赶着牦牛出门,在这条漫漫巡边路上一路翻山越岭,脚下自制的牛皮鞋破了缝、坏了补,一年不知要穿坏几双。玉麦的雨季,巡边路上泥泞遍布,眼看鞋子被泥水灌满,卓嘎干脆脱下鞋子赤脚走下去,一直走到夜色降临……

多少个巡边放牧的日子,白昼漫长、前路迢迢,寂寞和单调一阵阵袭来时,卓嘎总会抚摸着随身带的国旗,思绪飘飞到那遥远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地方,那里有阿爸说的首都北京、天安门……思绪飘回来时,眼前云杉挺拔、桦树青翠,漫山的杜鹃花开得烂漫,“我们的土地多美啊,我要永远把她守护好!”

巡边路的苦,卓嘎渐渐习以为常;巡边路的险,让卓嘎至今仍心有余悸。玉麦的雨季,高山峡谷云遮雾罩,山洪、泥石流和塌方常常不期而至。有一次山洪暴发,卓嘎姐妹眼看着脚下不远处的洪水裹挟着山石和草木呼啸而过,心里禁不住一阵阵发颤。还有许多次,落石从天而降,打伤吃草的牛群,姐妹俩一边心疼地抚摸着受伤的牦牛,一边继续着自己的放牧巡边路。

今年雨季的一天,我们跟着卓嘎走上她的巡边路。泥泞的草场、成群的蚊虫、陡峭的山坡,在这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上,这位60岁的瘦弱老人爬上山坡,动作灵巧地拨开一丛杜鹃,一头扎进湿漉漉的树林中……几十年来,这条巡边路她和亲人们走了成千上万遍,哪里的路该怎样走、哪里适合悬挂国旗和刻画标记她都熟稔于胸。只是,当年的花季少女,如今已是两鬓染霜,皱纹爬满了脸庞。

几十年来,卓嘎和父亲在玉麦巡边放牧的身后,留下的是一路飘扬的国旗,它向人们郑重宣示着主权:这里,是中国的神圣国土!

如今的玉麦乡。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乡在边境小康村建设中发生了可喜变化,2016年全乡已经有9户32人,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和妹妹央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为国守边的体会和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和乡亲们一起放牧守边的信心和决心。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和央宗姐妹回信,肯定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勉励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三年多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的教诲,守好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参加玉麦乡的小康建设。”卓嘎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任何时候都要走在玉麦建设的前列。

信心——

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2018年元旦,卓嘎姐妹第一次来到魂牵梦萦的天安门广场,看着国旗在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下冉冉升起,姐妹两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这是我们的国旗,这是我们的祖国!”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玉麦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一条崭新的公路从山外一直修到村里,将玉麦村与外面的世界连得更紧,从村里到县城由过去辗转数日缩短到4个小时左右车程;全乡人口已达到67户234人,家家户户住上了装配式的藏式小楼,鲜艳的国旗在玉麦人家的房顶上飘扬;村里的红色旅游、家庭民宿发展势头良好,卓嘎带头将自家房屋作为玉麦旅游的展示窗口……

“总书记的关怀让我们对玉麦的未来充满信心!”卓嘎说,进入夏季,自己大部分时间还是赶着牦牛放牧巡边,这些天时值端午假期,有不少外地游客来玉麦,自己要赶回家做好玉麦发展历史的宣讲工作。

玉麦乡党委书记胡学民介绍,卓嘎虽然已经年老体弱,但还是坚持有时间就参加乡里的巡边行动,“全乡的干部群众都以卓嘎为榜样,坚持持续开展‘重走桑杰曲巴巡边路’活动,做合格的神圣国土守护者。”卓嘎还结合自己一家人爱国守边的经历,近两年开展宣讲50多次,在玉麦乡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她也一直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我牢记着总书记回信中的话,还要做一个合格的幸福家园建设者。”

玉麦乡的年轻一代,正从卓嘎央宗手中接过守边人的使命。卓嘎的大女儿巴桑卓嘎已经大学毕业,现在回到玉麦从事乡村振兴专干的工作;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三年前大学毕业后按照阿妈的要求回到玉麦,如今已成长为玉麦村的第一书记……索朗顿珠大学的专业是旅游管理,他对玉麦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跟大山之外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密,玉麦的边境旅游路会越来越宽,这里将会留下全国各地人民的足迹!”

跟随卓嘎走在玉麦乡干净整洁的道路上,这个边境小镇如今处处焕发着生机:民宿和饭店前是进进出出的游客、卫生院里设施齐全、小学校里传出孩子们郎朗的书声,乡史馆、游客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乡政府前小广场上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卓嘎小时候没有读过书,会说的汉语不多,当我们即将离开玉麦,请她用汉语说一句最想说的话时,她脱口而出的是8个发音纯正的汉字:“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在雪域高原广袤土地上,到处生长着一种红红白白的小花,它杆茎纤细,却经得起风雪;它花瓣小巧,却耐得住严寒。格桑花,藏家儿女钟爱的花,常常被人们插在鬓上、戴在发间,它是高原人民的“幸福花”。

卓嘎说,她愿意做一棵扎根在雪域边陲的格桑花,永远守护在玉麦这片神圣的国土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